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原性研究
张学潮, 朱函坪, 姚苹苹, 徐海君, 徐芳, 孙一晟, 卢杭景, 张云, 岳明, 杨章女
摘要304)      PDF (980KB)(880)   
目的 对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原核表达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一步进行免疫原性检测。 方法 以伯氏疏螺旋体BgNMJW1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6p-1,转入表达菌株Rosetta,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融合蛋白,并经谷胱甘肽转移酶柱蛋白纯化或割胶纯化。纯化后的蛋白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 结果 经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经过诱导的携带目的基因载体,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目的蛋白表达,大小分别约为49×10 3和63×10 3,诱导结果表明,在细菌培养至吸光度( A)值为0.4时,加入1 mmol/L的IPTG,在25℃下,诱导10 h,此时产生的蛋白表达量较大。将融合表达产生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应用抗血清对 B.gariniiB.burgdorferi 2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代表菌株(BgNMJW1和BbB31A3)的OspC和FlaB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可得到清晰检测条带。 结论 OspC和FlaB的联合应用可对莱姆病的诊断起到有效作用。
2020, 31 (5): 531-5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06
东南沿海地区1980-2015年汉坦病毒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黄鹏, 杨章女, 刘源, 姚苹苹, 胡建利, 王笑辰, 俞建家, 李军, 韩亚萍, 金柯, 杨龙, 张云, 岳明
摘要373)      PDF (4851KB)(1033)   
目的 探讨1980-2015年从东南沿海地区不同地域、时间、宿主、媒介及患者中分离的汉坦病毒(HV)的遗传进化及流行规律。 方法 运用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980-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省和上海市)HV的S、M片段高变区基因的变异位点与频率,结合HV、宿主、媒介与生态环境4个方面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HV在不同地域、时间、自然宿主以及重要传播媒介之间的演变规律。 结果 东南沿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临床患者感染的病毒以汉滩型(HTN)HV居多,主要与76-118株同源为主,汉城型病毒(SEOV)与Z37株相似的病毒为主;为HV HTN和SEO的混合型疫区,呈现高度的地理聚集现象;鼠类携带HV以SEOV为主,病毒分支与携带宿主的种类和采集地点有关,SEOV主要来源于褐家鼠,HTNV主要来源于黑线姬鼠。 结论 HV和HFRS疫区的形成和维持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2017, 28 (4): 354-3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2
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李婵, 姚苹苹, 朱函坪, 徐芳, 杨章女, 岳明, 谢荣辉, 孙一晟, 徐致遥, 王长军, 张云
摘要325)      PDF (411KB)(863)   

目的 对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基因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汉坦病毒部分M基因序列,应用Mega 4.0和DNAStar软件包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以邻位相连法(NJ)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汉坦病毒的基因差异,分析采用1000个多序列组。结果 经对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若干株汉坦病毒基因的序列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浙江省分离的同型别毒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于福建省与上海市的分离毒株,而浙江省同地区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更高,地区接近的分离株系统进化分支的分布也大部分更靠近。汉滩型病毒(HTNV)福建株的ZH53和汉城型病毒(SEOV)浙江建德株Gou3和ZJ5与本研究同型别的其他株及国际标准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2.7%~86.3%和84.0%~85.3%,而且分别在HTNV和SEOV发生群中构成一独立分支。浙江省从田鼠中分离到SEOV,产生宿主“溢出”现象。结论 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基因差异和亲缘远近关系主要表现在地区性,显示出高度的地理聚集现象,浙江省建德地区和福建省分别存在SEOV和HTNV的特殊亚型病毒。

2015, 26 (3): 275-27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14
浙江省2008-2011年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徐芳, 朱函坪, 姚苹苹, 胡丹, 张云, 谢荣辉, 杨章女, 钱磊, 朱进
摘要478)      PDF (1168KB)(865)   

目的 分析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状况及其型别。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者用长爪沙鼠和Vero-E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株的M片段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在浙江省HFRS疫区捕获的鼠形动物中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从该鼠鼠肺中共分离到6株汉坦病毒,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均为汉滩型汉坦病毒,其中Z521、524、534为H7亚型,TT-27、T-43、R88可能为新亚型;6株分离株之间的基因同源性较高,并与以往浙江省分离株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2008-2011年浙江省HFRS疫区鼠间存在汉滩型汉坦病毒流行。

2013, 24 (4): 285-28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1
组氨酸激酶Ⅱ在伯氏疏螺旋体生活史中的功能
杨章女, 蒋宝贵, 杨晓峰, 徐海君, 曹务春
摘要782)      PDF (1342KB)(891)   

目的 伯氏疏螺旋体组氨酸激酶Ⅱ(Hk2)和反应调节蛋白Rrp2共同组成一个二元信号系统,控制病原菌侵染哺乳动物所需致病因子的表达,但Hk2的生物学功能有待验证。方法 应用同源重组方法得到hk2 敲除菌株(hk2-),并利用蜱-鼠动物模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结果 hk2-能够通过人工针刺正常感染小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吸血的幼蜱和若蜱中肠能够检测到hk2-,定量PCR结果显示hk2 敲除并不影响病原菌在若蜱中肠的繁殖,但在蜱叮咬状态下只有50%的小鼠能够被hk2-感染。结论 Hk2不影响病原菌从鼠传播到幼蜱及随后在蜱体内的长期寄生,但hk2 敲除降低了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蜱叮咬)感染小鼠的能力,研究结果暗示Hk2在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功能是协助病原菌高效地侵染哺乳动物。

2012, 23 (2): 128-131.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
傅桂明1,孙继民1,杨章女1,杨天赐1,斯国静2,庞卫龙3,龚震宇1,刘起勇4
摘要1283)      PDF (1297KB)(1163)   

【摘要】 目的 查明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 方法 在天台县采用夹夜法捕捉鼠形动物,采集该动物的肝脏,用PCR方法检测DNA,并对阳性产物克隆测序,计算感染情况。结果 采集的55份鼠类肝脏阳性25份,其中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8.84%,黄毛鼠为33.3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doshiae最接近。结论 天台县鼠形动物有很高的巴尔通体DNA阳性率,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009, 20 (5): 454-456.